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章 李贄2,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李贄的態度洪濤權當沒看見,自己年輕時和父親聊起某些道理也是這種態度。越是無知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當真理,因為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想法,也就無從去比較高低。

古人不是發明過一個詞嘛,叫做自大。古人還生動的比喻過,夏蟲不可語冰。和一個從來沒見過冬天的人描繪冰天雪地,他除了覺得滿嘴胡言之外還會認為對方是個大騙子。根本不去想有沒有可能真存在冬天,有沒有可能是自己錯了。

“……本朝以孝立國,以儒治國,怎可句句不離商賈之事!”很顯然,李贄好像不是夏蟲,他考慮了很久,依舊沒找到反駁的理由,但又不太甘心無言以對,於是人性的通病就犯了,開始找援兵,比如聖賢之書。

“何為孝?《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諫諍章又曰: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本朝因抗拒父母、直言諫君,被官府責罰、被當庭杖責者不計其數。本宮請問老先生,到底是該按照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來做呢,還是按照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來做呢?

何為儒?《大學》有言,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雖然沒看過老先生的書,卻聽聞弟子信眾遍佈,想必要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輩更符合先賢教誨。然先生是否仔細研究過格物?是否致力於瞭解世間萬物的規律?

如果有,能不能告訴本宮,從泉州出海如何抵達歐羅巴諸國?造一座高爐鍊鐵如何日產萬斤?種一畝地怎麼才能讓糧食高產?用一擔絲怎麼才能更快織成綢?或者如何練一支強軍平定北方?”

只可惜李贄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機,以孝治國純屬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塗之舉,如果人類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標準提高到那種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統了。

儒學也是一樣,它本身沒錯,講的道理都對,問題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這些道理成立,在什麼情況下就不成立。

古人寫的時候怕是也沒打算當成不變的真理,他們當時只是在總結世間的規律,打算留給後人當參考。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無外乎利用價值這四個字。有人想利用它們的內容去忽悠人,達到某種目的。

儒學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用後世的話解釋就是哲學和自然科學。曾子認為,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識儲備,當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學者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故意省略了這一步驟,用熟讀四書五經代替格物探索,認為只要把這幾本上千年前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再加上一些解釋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驟,接下來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像是拿著解放前的地圖帶團到二十一世紀的京城旅遊,一進五環路、看到立交橋就迷路了,僥倖走出來屬於運氣,沒走出來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決之法?”這次李贄沉默的時間更長了,臉上的表情不斷變換,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長吁短嘆,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臉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視孝道、儒學並不是壞事,過於重視一家之言才是麻煩,過之尤不及。本宮讀書不多,只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談不上解決之法,說與老先生聽聽權當拋磚引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去他的賢妻,不幹了

妙玉子

三國:臥龍之子,三興大漢!

老驥臥槽

女配靠煉丹成世界瑰寶

朱月

白月光她不裝了[雙重生]

蕊青一

醜皇

易人北

唯妻是寵

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