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章 大河北岸(4),蟻的世界,德魯伊爵士,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角退回到河岸附近。 他想要尋找一處適合築巢的新址,首要要求就是離河的南岸要近,以便及時獲取支援,確保後路不會被切斷。 那麼,河岸邊就成為了首選。 不過在河岸邊築巢,最大的困難就在於防水。由於離水源地近,新築成的蟻巢可能會透水,加之蟻巢通道較狹細,易形成虹吸作用,導致整座蟻巢都進水。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句話不僅僅是誇張和比喻,實際上,小小的蟻穴的確會使土堤內長期浸水,結構強度降低,從而導致管湧和決堤。 發生在中國的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自然災害中,一些堤壩出現“管湧”就是蟻害所致。當然,這裡的“蟻”不是螞蟻,而是土白蟻。被土白蟻禍害的河堤往往外表看來完好無損,內部很可能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當時,荊江大堤上飛馳的小吉普竟然全車陷落在土壩中,至於行人、水牛跌入壩中“陷阱”的情形就更是屢見不鮮了。 而對於螞蟻來說,位於河岸邊的巢穴一旦進水,往往就是團滅的結局。 主角沒有在「臨水城」生活過,他不清楚雨季的時候大河水位能夠提升多少。即便是詢問「臨水城」原守軍,由於每年的戰爭,他們也就知道上一年度的水文情況,並沒有掌握長期資料。 主角無法確定大河的最高水位。那麼築新巢靠譜點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尋找高處主巢,做好排水設施。 主角沿著河岸搜尋了一圈之後,很快確定了一處最合適的地點——之前他眺望的巨大喬木之下。 之前主角剛登陸大河的北岸時,在這株二十多米高的喬木上了望過附近的地形。現在看來,這株喬木底下的土地也是個合適的築巢地點。 由於冬天已經落盡了葉子,主角一時間也沒看出這株喬木是什麼樹種,只能看出其樹皮是暗灰色的,有縱裂,成片狀剝落。待明年發芽、開花、結果時,主角才好辨認其種類。 這株喬木高約二十米,底部直徑約半米,樹形高大筆直。在其樹根處,由於樹根的固定作用和河水對其餘樹根未能覆蓋地域的沖刷,導致樹根處的泥土高出附近地面半米以上,高出目前的冰面近一米。 主角看中的就是這半米一米的落差。目前冬季大河是枯水期,距離樹下的土丘約有一米。即便是雨季豐水期,主角認為這個高度也足以防洪。 不便之處也有,就是新築巢穴需要儘可能的淺,然後往水平方向擴張,以免低處滲水。但是相對於其他優勢,這點不便可以忍受。 由於緊鄰河岸,新築巢能更方便的得到後方支援。此處遠離敵人日常活動範圍,也可以在早期築巢時不易被發覺,從而爭取更多的施工時間。 最重要的,這裡的地形可以避免被敵人完全包圍,至少臨河一面可以高枕無憂。如果再好好合計一下與河的南岸的交通路線,那麼敵人就無法切斷新築巢與「臨水城」之間的交通線。 而新築巢與「臨水城」之間,主角一開始計劃建一座浮橋。 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古代浮橋多為在並列的船、筏或繩索上面鋪木板而造成。 浮橋可用於跨河交通。由於其構造簡易,架拆方便,在建橋技術落後的古代,常常用來在河流甚至海峽作為主要交通手段。 我國建造浮橋的歷史十分悠久,公元前8世紀《詩經·大雅·大明》中曾記述周朝周文王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橋,離今天已有三千年了,是建造浮橋最早的記錄。據考證,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畢就要立即撤除。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只准“天子”上浮橋的規矩也才隨之崩壞。 到漢唐時期,我國浮橋的運用日益普遍。千百年中,建過的浮橋難以統計。許多地區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以前,總要先造浮橋,以便摸索並瞭解水情,然後再尋求合適的永久性橋型。據粗略統計,僅在長江和黃河上就曾架設過近二十座大型浮橋,其中大部分屬軍用浮橋。 如:公元前541年的春秋時期,秦景公的母弟後子針因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