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8章 懸空繩橋,蟻的世界,德魯伊爵士,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角所構想的懸空繩橋,其實就是一根繩子,捆綁在河兩岸,以供螞蟻通行。 如果說懸空繩橋這種事物在人類社會有原型的話,那大概是這兩種。 其一是柔性吊橋。 吊橋又稱懸索橋,由懸索、橋塔、吊杆、錨錠、加勁梁及橋面系所等組成。吊橋可分為柔性與剛性兩種。柔性懸索橋的橋面一般不設加勁梁,因而剛度較小,在荷載作用下,橋面將隨懸索形狀的改變而產生S形的變形。但其構造簡單,一般用作臨時性橋樑,古代懸索橋敵人懸索就多為繩子。 其二是溜索。 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中國古代稱為撞,明曹學佺撰《蜀中廣記》中所記“度索尋撞之橋”,大抵即指溜索。用兩條或一條繩索,分別繫於河流兩岸的樹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頭高,一頭低,形成高低傾斜,懸索上有供乘坐的座位或鏈子,乘坐者可藉助重力作用快速溜過去。 溜索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僳僳、怒、獨龍等民族,由於地形多山多河,常使用結構簡易的溜索過渡。 在國外,南美洲秘魯安第斯山也是一樣地形崎嶇,生活在這裡的印加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而主角所準備採用的懸空繩橋,在結構上類似於溜索,只有一根繩索掛於兩岸間。但在其中移動靠的不是溜,而是像吊橋那樣以步行為主,可以說是結合了兩者的特點。 計劃完畢,主角立刻就返回了「臨水城」,開始指揮工蟻們編織繩索。 以往螞蟻們也會利用天然的植物纖維,一般只用來作為巢穴墊料,或者使用單根散纖維當線繩,但不懂編織手藝。 主角將簡單的編織手藝傳授給了大頭蟻們,如今他們已經能夠編出雙股繩、三股繩等簡易成品。理論上經緯交錯的布匹也能編織,但目前主角沒有這方面的需求——螞蟻們不穿衣服,暫時還用不上布。 編織是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編織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內盛石球,丟擲以狩獵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浙江餘姚河姆渡等遺址均出土了編織物或其證據。周代至唐代,以蒲草、藺草編織草蓆已很普遍。如今,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 編繩又是編織技術中最簡單的,不難掌握。在主角下達命令後,立刻有大批工蟻開始著手開工。 工蟻們先準備好了工作場所。由於這次需要編織一條長達三四十米的繩索,因此需要很大空間。工蟻們準備了三間相鄰的較大巢室。其中中間一間作為編織工作間,左邊一間作為原料堆放間,右邊一間作為成品堆放間。 工蟻們在原料堆放間堆放的原料是各種天然植物纖維,主要是各種天然麻類,包括:大麻、亞麻、黃麻、青麻和苧麻等,這些都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的雙子葉植物 螞蟻們在夏秋季節裡將這些植物連根掘起,然後投入大量人力將其皮層的韌皮纖維給分離出來,做成了備用的原材料。 這些原材料型別比較雜,有多種麻類,而不同的麻類其形狀和用途都不同。比如大麻、亞麻、羅布麻等胞壁不木質化,纖維的粗細長短同棉相近,可作紡織原料,織成各種布匹;而黃麻、槿麻等韌皮纖維胞壁木質化,纖維短,只適宜紡制繩索和包裝用麻袋等。 不過主角現在需要的也就是技術含量低、原材料要求不高的繩索,因此各種麻類都足堪大任,加之每種原材料量都不多,也混雜在一起。主角乾脆就沒有挑,準備編一條混麻繩索。 編織麻繩,人類用的方式是搓。 這種方法要先在散麻開端處打結,用屁股坐住打結的一段繩子,然後用雙手搓出繩子,或用手在大腿上搓出繩子,再不斷加麻以增長麻繩。有的地區在搓麻繩時,還會用上麻鼓等輔助工具。 而螞蟻們的體型顯然無法使用搓這種加工工藝。好在體型小有體型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