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4章 孤獨,蟻的世界,德魯伊爵士,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春天的腳步來的是如此的迅速。 也許不是春天來的快來的早,而是因為貓冬的螞蟻們實在是無所事事。 根據法國哲學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的對時間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論。當一個人不斷能接受到新事物刺激時,就會覺得時間過得慢,相反時則會覺得時光加速流淌。 比如,1年的時間在人的記憶中所佔的比重就是不一樣的。當你1歲的時候,1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你接受的基本都是新鮮事物。當你50歲的時候,1年只是你生命的2%,而你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情都已司空見慣。這樣,你的生命越長,1年時間所佔的比重就越小,沒有接觸的未知事物也就越少。換算一下,一個5歲的小孩為聖誕節等待24天的感覺,相當於讓一個54歲的的人等待1年。 看起來這種心理學理論對於螞蟻們,至少對於主角也是有效的。 主角現在每天窩在巢穴內睡醒了吃,吃飽了再睡,所有的工作基本都停止了,因為除了能做的已經做過的,主角也找不出什麼新的活計了。 天氣好的時候,主角會外出轉轉,但是很多時候不是風就是雪,甚至是風攪雪,主角也只能乖乖蹲回巢穴裡。 這種無所事事的感覺非常糟糕,熒光菌在冬季都死亡了,黑暗的巢穴內只有靠近燃燒室的地方有著光源。每天,主角都只能摸黑起床、摸黑吃飯、在黑暗中發呆。 也許其他螞蟻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原本副巢是沒有火堆的,他們年復一年都是在黑暗的巢穴中熬過冬天。 主角畢竟十穿越者,骨子裡都有著人類那種對光明的是望,所以只要天氣允許,他就會去到外面。哪怕被寒風吹得瑟瑟發抖,也好過在溫暖的伸手不見五指的巢穴裡被孤獨感折磨到發狂。 孤獨感,主角穿越以來一直縈繞不去的惡魔,在這個冬天的時候無比強大。 孤獨,因為主角是個穿越者。 他來自別的世界,與這個世界的經驗只有非常少的重疊部分。即便兩個世界的植被和昆蟲都幾乎一樣,但是以人類的視角去觀察萬物和以螞蟻的世界在微觀中生存,是根本不一樣的體驗,和來到一個異世界也沒太大區別。 孤獨,因為主角這具身軀。 人類,有著五官、四肢、光滑少毛的面板和發達的視力。螞蟻,卻是複眼、大顎、六肢、堅硬的有硬毛的外甲殼。兩者的形態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有著極大的差異。 主角必須以這種他以前從沒使用過的軀體,在這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掙扎求存。一開始,連吃飯、睡覺和上廁所,他都需要適應。沒有別的螞蟻能夠幫助他,一切都得靠他自己。 孤獨,還源自交流的渴望。 人是需要交流的群體生物,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透過發音器官來發出複雜的有組合的音調,即語言。 語言是人的天賦之一,這種天賦是人類透過生物進化和遺傳先天獲得,包含對語言形成的理效能力和原則,極易被外界學習環境喚醒。所以人類雖然有學習語言的天賦,但並不是天生就會語言,還需要在後天語言機制中發育、學習、理解、使用等才能形成。 但如果一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語言習慣的人,然後又突然被封閉了所有語言交流的渠道,會怎樣呢? 語言學上有這麼兩個例子: 某人犯重罪逃亡,因害怕事情敗露被抓,從此開始一言不發,裝起了啞巴,逃亡十多年後被抓歸案,審訊期間,民警發現其裝啞巴十多年來從未講話,變成了真啞巴,不但開口說話存在障礙,性格也有極大缺陷,只能與人靠紙筆交流。 隨著智慧型手機流行,低頭族越來越多,一位17歲的高中生,整天沉迷手機,導致語言退化,面對同學老師,只用是或不是等語言交流。 語言能力是會會退化的。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一種本能,也是思維的體現,更會反作用於思維。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功能,雖然在幼年時期已經獲得成熟的功能發育和能力發展,但是語言的能力是會退化的,除了腦部或其他功能器官的損傷會帶來退化原因外,過低的功能器官使用頻率和過低的腦部語言思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