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伊爵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5章 豐收的背後(1),蟻的世界,德魯伊爵士,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神使王軍團領地內開闢的農田中,種植的糧食用、飼料用和經濟用的作物,都是一些人類世界野外常見的雜草。 這些雜草還沒有經過馴化,除了集中播種、田間管理提高了部分產量外,其餘性狀和野生種之間並無不同。 也許,螞蟻們還要經過長期的勞動,才能從目前眾多作物中挑選出幾種真正適合農業的品種,完成這些品種從野生植物到栽培植物的馴化,這一過程也許會持續幾百上千年。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長達萬年,經過人工培育後,馴化了一批具有一定生產價值或經濟性狀,遺傳性穩定,能適合人需要的植物。 其中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纖維作物有棉花、大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芝麻等;果樹如蘋果、桃、桔子、梨等;蔬菜作物如白菜、蘿蔔、甘藍等;還有各種觀賞的花卉,如牡丹、一串紅、君子蘭等。均是在不同歷史時期被馴化的。 很多學者認為,植物的馴化在人類歷史上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約在1萬多年前,一些地區出現了較為穩定的居住人群。這些人們在偶然觀察到植物的種子落地後能生根發芽,看到植物的塊莖也能自己進行生長繁殖,於是嘗試用這些部分進行種植。結果獲得成功。 一些較早進行植物馴化成功的地方,就形成了今天比較著名的植物馴化源地。 主要有幾個重要的馴化源地: 1.中美洲馴化源地。較早馴化出一些重要的糧食作物,如玉米、豆類、南瓜等易種植的作物。 2.西亞馴化源地。西亞也是世界上較早馴化植物比較典型的地區,本區人們在早期馴化成功了小麥、大麥等作物。 3.東南亞馴化源地。本區主要在早期馴化了芋頭、薯類、香蕉等作物。 4.東非高原馴化區。在東非高原上,人們主要馴化了硬麥、高粱、穀子等糧食作物。 5.地中海馴化地。在地中海區,主要為人類馴化了大麥、燕麥等糧食作物。 6.中國北方馴化地。主要在早期馴化成功了穀子、大麥、蕎麥等重要作物。 早期的植物馴化主要侷限於糧食作物的馴化。這與那時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和處境是相符的。 植物的馴化,傳統的方法一般比較原始,程式簡單但時效性可能很長,產量也可能不夠高。這些方法主要是直接利用植物的種子或者塊莖進行種植培育。比如,種玉米、水稻、薯類等作物。 在改進過程中,人們逐步透過改善植物的土壤等生長環境,以達到提高產量的效果。為達到增產效果,人們施撒各種有機和無機肥料。但不管如何,其前提是尊重植物的自然生長特性。 可以說,透過馴化植物,人類獲得了穩定的植物性糧食或經濟作物的供應。但反過來說,植物也因為有了人工的干預而獲得了更好的生長機遇,甚至有說法認為,不是人馴化了植物,而是植物馴化了人。 人類曾有長達250萬年的時間靠採集及狩獵維生,並不會特別干預動植物的生長情形。 這一切在大約1萬年前全然改觀,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從日升到日落,人類忙著播種、澆水、除草,一心以為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和穀物。這是一場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 學者曾宣稱農業革命是人類的***,是由人類腦力所推動的進步故事。他們說演化讓人越來越聰明,解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於是能夠馴化綿羊、種植小麥。等到這件事發生,人類就開開心心地放棄了狩獵採集的艱苦、危險、簡陋,安定下來,享受農民愉快而飽足的生活。 但這個故事只是幻想。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越來越聰明。早在農業革命之前,採集者就已經對大自然的秘密瞭然於胸,畢竟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非常瞭解自己所獵殺的動物、所採集的食物。 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採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飢餓和疾病的威脅。 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