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封壬居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龍虎山祖庭,上清宗往事,方封壬居士,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龍虎山赤壁丹崖,形勢雄偉。

作為上清宗的弟子,來到正一祖庭,還是有些不一樣的情愫。

祖天師張道陵棄孔孟之道而學黃老之術,辭官後先是在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

後遊歷名川,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渡江南下至云溪雲錦山,在此結廬煉丹,丹成而龍虎現,故改稱龍虎山。

張道陵花甲之年又移居蜀地鶴鳴山。太上降臨蜀地,授祖天師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始創。後人尊其為祖天師。

祖天師羽化後由嗣天師張衡接任,再由系天師張魯接任,到四代天師張盛時,遷回龍虎山。

自此龍虎山便一直是道教聖地,又經過歷代帝王加封。數千年經久不衰。

紫虛元君魏華存曾為天師道祭酒,後遇天人授《黃庭經》,入九嶽山,誦經十年,真仙下降,創立上清宗,而後白日昇天。

因此,上清宗與天師道關係密切。魏晉唐宋以來,天師道在江西,上清宗在江東都是道門領袖。

直到三山符籙歸一,正一法壇改稱萬法宗壇,手握授籙之權,上清宗便又矮了一頭。

只得感慨片刻,還是儘快報到,隊伍接著朝前走去。

整個上清鎮乃是順著上清河的流向,呈東西之勢,依次排列。

最西側乃是龍虎山,山上是祖天師廟正一觀,原是祖天師煉丹之所,後四代天師自蜀地歸龍虎山,祀祖天師而建。

沿著上清河向東不遠,便是天師府。乃是歷代天師家宅道衙,四進前宮後府,重簷丹楹,彤壁朱扉。主體乃是張天師的私宅。太祖曾賜聯:“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

天師府兩側便是授籙院與萬法宗壇,也是本次授籙之地。

再往東便是大上清宮,原為真仙觀,歷代增建擴建之後,改成大上清宮,乃是天師闡宗演法之所,為正一祖庭。

上清諸道友安排宿在大上清宮道院。眾人沿河東行,不一會就能看到山上巍峨的大上清宮。

在山下就能遠遠看到三間六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下設柵欄門,左右接牆朱垣。

走到近前,看見石柱上下兩節,前後石鼓夾抱。上書金色大字“欞星門”。此門在曲阜孔廟也有一座。故也稱南張北孔。

兩側楹聯“玉璽傳家,龍虎山中真宰相;金符報國,麒麟閣上活神仙。”

過了欞星門便是一片開闊地的廣場,兩側鼓樓和鐘樓西東對峙,鐘樓門上有一聯。聯為:“一聲響徹雲天外,永珍迴歸道德中”。

沿著臺階向上,便到了大上清宮的正門——龍虎門。

四柱三間硬山頂,長約九丈,寬約四丈,聳立在石頭基座之上。不似道門,卻似皇家。

上懸一塊硃紅巨匾,楷書大字“龍虎門”,匾下是硃紅色的大門,兩扇門上分別是縱九橫七共六十三個銅門釘。兩側石獅威嚴。宮牆兩端還有兩座碑亭。

走過龍虎門,便是一片開闊的石板廣場。大上清宮採用皇家營造法式,按照中軸線佈置,三大殿依次排列。

廣場中間一座巨大的宮殿,聳立在雙層漢白玉基座之上。

宮殿面闊七間,雕樑畫棟,重簷歇山,上蓋黃色琉璃瓦。飛簷上仙人騎鶴、獅子、海馬、天馬,鬥牛共有九個屋脊蹲獸,僅次於紫禁城奉天殿。

上簷懸“玉皇殿”牌匾,下簷是黑匾金字“道教祖庭”。

殿內為玉皇大帝三丈金身神像,金童玉女陪侍兩旁,十二天將分列左右。殿中八根大柱上盤龍;殿門兩旁鐘鼓齊鳴。

殿門廊柱懸金字楹聯:“金童玉女侍九龍十二天將揚道法,暮鼓晨鐘震四海九五仙尊布玄機。”

左側配三官殿,右側配三省殿,張小峰走在這裡,頓感天地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偽裝白蓮攻略大佬們

逆魚陛下

變形金剛之我是老六路障

全季小子

將軍的小妾重生了

大王拖拖

花將軍的女伶

蘇打

厲王專寵,庶女狂妃

意絃歌

修羅場後我成了萬人迷

緣求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