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白沙的紅與綠
愛喝果茶的老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2章 白沙的紅與綠,大唐:帶著小公主去旅行,愛喝果茶的老張,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海南島上有個白沙縣,白沙縣有一座美女峰,美女峰下有一個紅色景區,張平安他們在參觀完了茶園後,就驅車欣然前往。
還沒到景區,張平安他們就看到一條清粼粼的小溪,流過白沙縣元門鄉向民村,沿著這條綠溪走向神往已久的紅色景區。
溪畔相隔不遠便立一座雕塑,這是白沙起義打響“第一槍”的“槍雕”。還有一組英雄組雕,在青山翠竹的映襯下格外醒目。立在向民村村口的雕塑,讚頌海南孤島奮戰23年紅旗不倒!
每一座雕塑,都在訴說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沿著小溪邊走到雕塑的盡頭,就是紅色景區——建在當年白沙起義“第一槍”發生地向民村舊址上的“白沙起義第一槍舊址紀念園”。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壓迫,以王國興、王玉錦為首的黎族首領等帶領黎苗族人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白沙起義”。
原定起義時間為1943年8月17日,由於形勢所迫,白沙一區的白沙、元門、牙叉等鄉4000多黎苗族群眾在當地首領的率領下於8月12日提前起義。起義軍手持原始武器,向駐在向民村的國民黨白沙縣政府和駐在什空苗村的國民黨白沙縣中隊同時發起攻擊,打響了白沙起義“第一槍”,拉開了白沙起義的序幕。
白沙中隊指揮唐德厚被殲,副指揮李尚寬被活捉後槍斃,駐紮在志道村的國民黨昌江縣流亡政府被驅逐出境。這一仗,斃敵20多名,繳獲短槍1支、步槍11支。為了紀念白沙起義打響“第一槍”這段光輝歷史,白沙縣建造了這一紀念園,對於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弘揚瓊崖革命精神,具有深遠的意義。
白沙起義的整個過程,波瀾起伏,險象環生,起義軍最終找到了共產黨,並在黨的領導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為海南的解放事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些,建造在瓊中縣紅毛鎮的“白沙起義紀念園”則專門講述。
第一槍紀念園內,“高舉旗幟,永跟黨走“的主題雕塑,頭頂藍天,背靠青山,氣勢恢宏,莊嚴肅穆。
據介紹,這一主題雕塑,以莽茫大山為背景,透過5名不同人物各自肢體語言的穿插交錯,表現了黎苗族同胞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刻骨仇恨以及當時戰爭場面的激烈高亢,藝術地闡明瞭起義軍最終找到了救星共產黨——黎苗族人民永遠跟黨走的主題。尤其是,雕塑高10.43米、寬8.12米(象徵第一槍打響時間),竟然是用貴妃紅花崗岩整石雕刻而成的,具有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
第一槍紀念園內還有陳列館,館裡展出白沙起義的人物雕像和相關資料圖片。
白沙起義領袖王國興銅像。毛澤東主席說:中國少數民族自發起義,主動尋找共產黨,建立革命根據地,王國興是代表性的一人。
硝煙雖已散去,沉悶如雷的牛角號依然響在耳畔,那些拿命拼搏的先輩的形象巍然屹立心中!
美女峰下,一個頗具白沙特色的茶園小鎮必去打卡,觀賞聞名遐邇的白沙綠茶的種植,再到“茶場二隊”去品茗遊覽,那裡也曾是廣東知青的“第二故鄉”。
茶園裡,赫然立著本縣名片:“花海茶鄉 純美白沙”。
左遠方是一座水塔,點綴著茶園的景觀。
陽光下,打著雨傘還戴著帽子的,是在辛勤勞作的茶農,正是她們用汗水和情懷澆灌出白沙綠茶的甘醇芳香,作為一道流動的風景,她們不亞於背後的茶園觀景塔。
茶園,除了茶的清新氣息,還飄蕩著不知名山花的芬芳。如此木牌上書寫的“花香茶谷”恰如其分。
一望無際的綠,井然有序的綠,濃得化不開的綠,茶園綠得讓人舒心,讓人感慨——哇,連風,連空氣,也都是綠色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