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檳榔谷之旅1
愛喝果茶的老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5章 檳榔谷之旅1,大唐:帶著小公主去旅行,愛喝果茶的老張,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被稱為“野人部落”的海南黎族檳榔谷像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好奇,總想去掀開來看看。
今天,張平安他們來到了檳榔谷 ,村前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製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的大石,探秘的興趣更濃烈了。
這一天,張平安他們主要是遊覽檳榔谷景區。村口的大門,造型獨特,氣勢恢宏。顏色、圖案有著黎族特色和一種神秘感,感染力特強,“野人部落”的幾個大字在腦海裡“唰”地一下閃過,一種異樣的感覺像觸電似的傳遍全身。
大門前的一塊橫臥的大石上,用草書寫著“檳榔谷” 三個鮮紅的大字,書寫得流暢,渾厚、遒勁、粗獷。大門是木質的牌坊,顏色是紫黃藍三色組合。中間的圖案像低矮茅屋下站著一個大力士,大力士的兩邊有一對大彎角的牛頭,透出原始部落的濃厚氛圍,一股強大的力量和勇敢的精神撲面而來。霎時,讓人對這個民族肅然起敬。
導遊告訴張平安他們:“檳榔谷曾是黎族“野人部落”的居住地,當時大概只有二百來人,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老林中,居住在半地下的窩棚的草屋裡?,以狩獵為生。穿著樹皮衣,吃生肉,鑽木取火,過著原始的生活。”
走進檳榔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刻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大石頭,周圍綠植環繞,彷彿在訴說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遠處,另一塊石頭上刻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的字樣,背景是一塊巨大的顯示屏,似乎在播放著當地的文化宣傳片。
對面的山壁上瀑布飛濺而下,瀑布之上懸掛著一面大氣、藍底黃色圖案的黎錦,黎錦上繡著精緻的圖騰、花紋等,兩邊還繡著“原住民懷傳世藝,檳榔谷存千古情”的對聯;瀑布的兩邊有建築,鋼絲網上有圖騰。這些佈局在告訴我們什麼呢?它由山崖、瀑布、黎錦,圖案、對聯、圖騰組成,是巧妙地表達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活技能、美好的祝福、真誠的心願吧。
村裡重要的地方都雕刻著或掛著五指山的男神和女神。
他們的造型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兩位大神的頭頂都是五指山,男神是藍色的五指山,女神是綠色的五指山。我想這就是象徵黎族人民心目中那至高無上的保護神。
但二者又有不同之處:男神的眉毛額頭是黃綠相間的弧形,像五指山層層疊疊,又像波浪與沙灘;張開嘴哈哈大笑的樣子很可愛,我想一定寓含他的心胸寬闊、豁達開朗。
女神的鼻子眉毛畫成一棵挺拔的椰子樹,下巴有藍色的水紋,猜圖裡寓含她像海邊椰子樹一樣婀娜多姿,又像水一樣美麗溫和。
兩位大神的造型寓意著黎族人生活在海邊,繁衍生息在五指山下,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活。
走進村,裡面有很多低矮的、樹木架的土牆茅草屋,沒有窗戶,前後門都開在同一邊,這就是黎族人居住的“船型屋”,因其形狀酷似一支倒扣的船而得名。
導遊說:“別看這茅屋矮,建這樣的屋取材方便,一天就可以建成。防溼防潮,冬暖夏涼,可以避雷雨、防颱風。而且牢固,千年不倒 。這船型屋被冠作‘黎族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2008年6月7日,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繼續前行,一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築出現在眼前。木製的門框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門前擺放著幾盆盛開的鮮花,幾位身著傳統服飾的當地人正熱情地向遊客介紹著這裡的文化。
看上去其貌不揚的茅草屋,竟有這麼多的功能!可見黎族人因地制宜,利用山裡的材料,解決自己居住問題,真佩服黎族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這時,看到茅屋的橫樑上有許多有趣的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