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趙國廟堂
東九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章 趙國廟堂,大秦從陪伴幼年嬴政開始,東九千,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時的趙國廟堂也是風起雲湧,長平之戰秦國斬殺趙國將士45萬,趙國主力一戰被秦國全部消滅,今後再無稱霸六國的希望。趙國上到朝堂上的君君臣臣,下到平民百姓無不對秦國恨之入骨。
烈日當頭,趙國宮殿在烈日的照耀下顯得金碧輝煌,彰顯著趙國曾經的輝煌與強大。然而,如今的趙國已如落日餘暉,漸漸走向衰落。殿內的高高在上的王座雕刻精美,但趙王卻坐得並不安穩。他深知趙國面臨的危機,而群臣卻束手無策。
殿內趙國大臣爭論不休,趙王的表情陰晴不定,雖然趙王已經下令羈押嬴政母子,但是趙國君臣對這件事的態度卻走向兩個極端,一部分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大臣極力建議誅殺嬴政母子,他們的理由主要兩條。
一是老秦王已死,白起已死,秦國王權交替之間內部定然動盪不定,此時起大軍攻打秦國定然能將秦軍打的節節敗退。
二是邯鄲之戰,諸國援趙,證明關東諸國團結一心還是可以戰勝秦國的。此時殺嬴政母子正可以證明趙國出兵抗秦的決心,趙國作為三晉之首振臂一呼,韓魏景從,楚國受秦國欺壓已久定然不會放過這個報仇的機會,此時四國合縱已成,齊燕見大勢已成,定然也會想從中分一杯羹,六國合縱成已,秦國危已。
而另一部分清醒的臣子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
一是老秦王、白起雖然已經死了,但是秦國百萬大軍沒有死。雖然秦國王權交替,但是老秦王早就讓下一任秦王安國君參與到秦國國政的處理當中,王權交替不會引起秦國出現大的波動。
二是長平一戰,趙國陣亡了45萬青壯將士,早已經不是三晉之首,韓國魏國不會聽從趙國的安排,邯鄲之戰就是例證,若無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早已不存。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如果先殺了秦質子,斬斷了自己的退路,秦國再以此為藉口,聯合燕國東西兩個方向攻打趙國,韓魏畏於秦國的兵威,且並無出師之名,趙國再無回天之力,社稷宗廟恐將不存已。
只見公族派的代表,趙勝拱手從隊伍中走出,開口道:
“啟稟大王,臣以為此時萬萬不可殺質祭旗。兩次大戰後,我趙國國力驟降,若我們貿然行動,恐怕會引發兩國大戰。並且,質子乃是秦王之孫,若我們殺了他,秦國必不肯善罷甘休,這對我國不利。”趙勝言辭懇切地說道。
“大王,臣等也贊同公子勝所言。並不是臣等畏戰,而是目前我國的確實不宜開戰,貿然殺質祭旗不但會將我趙國置於被動,而且會惹惱秦國,同時我趙軍也師出無名啊,大王!還請大王三思!”,布衣派的重臣廉頗也上前拱手說道。
趙王聽後,沉思片刻,覺得趙勝所言不無道理。他原本就對殺質一事有所猶豫,此刻聽到廉頗也表示贊同,心中的疑慮更甚。
思索片刻後,趙王還是不甘心這麼好的攻秦機會就這麼錯過,便大手一揮。言道:
“此事暫且議到此處,先將嬴政趙姬關押在邯鄲獄,日後形勢如若有所變化,我趙國隨機應變!”
“毛遂何在?”,趙王抬眉問道。
只見隊伍中一人快速走了出來,
“毛遂在此,大王有何事吩咐毛遂?”,毛遂道。
“這兩日,你便速速趕往韓魏楚三國,力勸三王合縱攻秦”,趙王道
“是,大王,毛遂這便回去準備,午後便出發”,毛遂道。
趙勝聽言,又拱手道:“大王,臣還有一言,請大王諫納”。
“叔父請言”,趙王道。
“臣建議,不要羈押嬴政母子,這對我趙國並無好處,反而秦國得知後會給秦國攻打我趙國留下口實。將嬴政母子放歸住處,嚴加看管同樣不影響我趙國隨機應變”,趙勝理性分析道。
趙王沉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