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九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章 屈景昭三家,大秦從陪伴幼年嬴政開始,東九千,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楚王目光凝重地看向李園,臉上同樣流露出深深的憂愁之色,緩緩說道:“這三家……唉!寡人心知其勢力日益膨脹,對我大楚已構成威脅,也曾絞盡腦汁想要打壓一番,但始終苦於沒有良策啊。”

李園聽聞此言,向前邁進一步,壓低聲音獻計道:

“大王,依臣之見,如今倒是有一個絕佳的機會。眼下正值我國馳援三晉之際,大王不妨以此為藉口,向那三家徵調大量的糧草和兵員。”

“如此一來,他們若是膽敢不從,那就是公然違抗王命,大王便可名正言順地予以懲處;而倘若他們乖乖聽從旨意,也必定會因為大量物資和人力的輸出而導致自身實力受損,可謂一箭雙鵰之計啊。”

楚王聽著李園所言,原本黯淡無光的眼眸突然閃過一絲亮光,不住地點頭稱讚道:“此計甚妙!就依愛卿之言行事。”

話說楚國,歷史淵源頗為久遠,並非依靠周天子的一次簡單冊封便得以確立。早在商朝時期,楚國已然存在於世,並在武王克商中,給予了周朝以有力援助。正因為如此特殊的過往,楚國實際上並不歸屬於周天子所構建的諸侯封國體系之中。

正因這一獨特出身,楚國長久以來備受其他諸侯國的冷眼相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以及彼此交流往來的日益頻繁緊密,這種地域及文化上的隔閡卻在不知不覺間逐漸縮小。

當週天子大行分封之舉時,楚國亦步亦趨地推行著自身內部的小規模分封制度。歷經數次分封以及各氏族之間激烈複雜的權力爭鬥後,最終形成了屈、景、昭三大氏族共同執掌楚國朝政大權的格局。那句流傳甚廣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指正是屈、景、昭這三家。

其中,屈氏乃是率先崛起的強大氏族之一,深得歷代楚王的高度信賴與器重。可惜好景不長,楚懷王因無法忍受被張儀欺詐戲弄之辱,盛怒之下親率親信屈氏大軍悍然進攻秦國。

怎奈秦軍實力強勁,楚軍在丹陽、藍田兩地遭遇慘敗,眾多屈氏一族的將領被俘獲,原本屬於他們的封地亦遭剝奪侵佔。經此沉重打擊,曾經顯赫一時的屈氏一族自此一蹶不振,元氣大傷。

更雪上加霜的是,此後楚頃襄王又將屈原流放他鄉,這使得屈氏一族在楚國朝堂之上的權勢地位更是大幅滑落,往昔榮光不復存在。

屈氏一族沒落之後,景氏昭氏開始崛起,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屈氏雖沒落但也僅僅稍弱於景昭兩氏族,仍是楚國大氏族之一,三家掌握了楚國絕大多數人口、土地、財富。

話說回來,數日後,楚王的詔令如很快便傳至三家。屈氏家族的族長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權衡其中利弊之後,最終決定響應楚王的號召,忍痛割愛,調配出一部分的糧草和兵員。

訊息傳開後,屈氏家族內部卻掀起了一陣波瀾。年輕一輩的子弟們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族長此舉,雖是遵王令,可我們本就式微,這豈不是雪上加霜?”一位年輕子弟滿臉憂色地說道。

另一位則反駁道:“不然,若不應詔,楚王正好藉此發難,那時恐有滅族之禍。”

這時,一直沉默的屈然站了起來,他傲然信步緩緩說道:

“諸君莫急,此次應詔雖損了些實力,但也可博楚王好感。當下我們要著眼長遠,那景氏和昭氏一向傲慢,這次未必肯乖乖聽話。一旦他們觸怒楚王,便是我們重新得勢之機。我們可助楚王,鎮壓兩族!只要打痛了這兩族,屈氏定能再次輝煌!”

眾人聽了屈然之言,皆覺有理,憂慮之色漸緩。屈氏家族在風雨飄搖之中,開始悄然佈局,試圖抓住轉機,以圖東山再起,而整個楚國朝堂之下,暗湧流動,誰也不知未來將走向何方。

楚王詔命同樣傳到了景氏和昭氏兩族,景氏和昭氏兩大家族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抄家流放,搬空皇家庫房發家致富

是空有呀

都市:白月光蔣南孫在我隔壁?

朱雀之志

四合院:火葬場復活,眾禽嚇尿了

四環如風

上交自己後,我靠撿垃圾成了國寶

衛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