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趙國君臣
東九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1章 趙國君臣,大秦從陪伴幼年嬴政開始,東九千,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命到達潁川郡後,內史騰便立即展開行動。
他首先將韓地昔日的那些貴族們召集到一起,進行統一管理,並展開全面而細緻的審查工作。對於那些被查出罪行嚴重之人,毫不手軟地公開行刑。
一時間,新鄭城的南門外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場景令人觸目驚心。然而,此舉卻極大地震懾了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安撫了受這些人迫害的民心,使得潁川郡的社會秩序迅速得到穩定。
另一方面,則派遣手下計程車卒們四處搜尋並收繳貴族們所囤積的大量糧食。這些糧食全部用於救濟那些深受戰亂折磨、生活困苦不堪的平民百姓。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早已沸騰的民怨終於在秦國一系列的安撫下,和韓國官員以及士族無數鮮血的澆灌下平息了。
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舉措猶如一場及時雨,迅速滋潤了這片飽經戰火摧殘的土地。新佔領地區原本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在短時間內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與穩定。
韓國的舊民們無不對嬴政和秦國感恩戴德。許多年輕力壯的人紛紛踴躍報名參軍,希望能夠加入到大秦的軍隊當中,為秦國效力,爭得一份功名!
韓國的覆滅猶如讖言一般,迅速傳遍了整個趙國。這一事實,毫無疑問成為了趙佗此前在趙國境內四處散播有關秦國天命論的最強有力證據。
剎那間,流言蜚語化身為預言迅速蔓延開來,整個趙國的局勢瞬間沸騰了起來,不安地情緒的貌似平靜的水面下滾動。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令人窒息。大臣們圍繞著如何應對當前危機而激烈爭辯著,很快便分裂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
一方力主張吸取韓國的教訓,對國內各級官員和士人大加清查,同時不惜一切代價搜刮民間糧食儲備用以賑濟遭受天災人禍的百姓,以期透過此舉來安撫民心、平息民眾日益高漲的憤怒情緒。他們堅信只有採取這種雷霆手段才能穩定住國內局勢,避免社會進一步動盪。
然而另一方卻對此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憂心忡忡地指出,當務之急應是傾盡全力加強本國邊境防禦工事建設,確保國家安全無虞。
若此時貿然嚴查國內官員和士人,必將引發內部動盪,人心惶惶之下趙國恐會自亂陣腳。一旦秦軍趁虛而入發起突襲,那麼趙國屆時必將面臨滅頂之災,後果不堪設想!
在朝堂之上,氣氛緊張而凝重,主張清查國內官員和士人的一派中,一位名叫趙啟的大臣站了出來,慷慨激昂地說:
“我等身為朝廷重臣,如果不能自我反省、徹查自身的問題,又如何能夠坦然直面洶湧澎湃的民意?!倘若民心渙散、分崩離析,縱使我們擁有強大的兵力鎮守邊疆,那又能起到什麼作用?!”
另一邊,力主加強邊防司馬尚將軍毫不示弱地反駁道:“你只見韓國舊地一時安定,卻不見秦國虎狼之心。現若內亂,秦軍轉瞬即至。”
趙王坐在王座上,聽著兩邊大臣的爭論,眉頭緊皺。他深知無論選擇哪一方的提議都風險重重。正在猶豫之際,一直未曾發言的李牧站了出來。
“大王,臣以為兩者需兼顧。”李牧沉穩地說道,
“大王,末將以為可二者兼顧。一方面,可以對官員進行清查工作;另一方面,則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邊防力量。清查一事,可以交由值得信賴的人去秘密執行;邊防一事,末將親自督辦。如此一來,既能整頓朝綱,又可確保邊境安全無虞。””
一直在旁邊聽著眾臣們吵架的郭開聽到李牧諫言,腦門狂跳,李牧話音剛落便立馬跳了出來反對:
“武安君常年在外帶兵,怎知朝中複雜,清查之事怎能秘密進行?怕是未開始就已洩露風聲。”
龐煖已逝,現在趙國朝堂幾乎只有李牧和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