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義的篇章
一坨瀕死的象拔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無意義的篇章,渴望普通日常的少年的不普通日常,一坨瀕死的象拔蚌,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oi~
還有人看這本小說嘛?
蚌蚌準備最近用這本小說的模版重新寫一篇新的故事,敬請期待~
以下是湊字數的碎碎念: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階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 [1]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2]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3]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這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4]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鑑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盤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3]
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製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的作品《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茶葉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製茶技術傳入日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