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紐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南中,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星落門,倔強的紐扣,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南中,沈騰有著比三國時代的所有人都多了近2000年的認知。
南中,在歷史上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大渡河以南),甚至還包括了湖南西部苗疆部分地區。
所以,無論以哪個時代人的視角來看,都會發現南中的面積絕對不小。
前漢初期,就在南中設定了郡縣,進行行政管理。截止到公元69年,漢明帝置永昌郡之後,南中地區就已經有了五個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
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征討南中,平叛成功後,再次對南中區域進行細分,以削弱其地方勢力。
他改益州為建寧,分建寧、越嶲置雲南郡。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南中七郡就此形成——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
這個區域此時為濮蠻僰人羌蠻三苗等蠻族人居住之地,尚處於比較原始的部落族居狀態,國家的概念在這裡還比較淡漠,政權的統治體系遠未完備,蠻族人居住於山林之間,政府能夠控制的,也就是幾個郡守治所所在地,因為這裡的地形相對平緩,人口也相對集中些,農業水平相對發達一些。
但一旦有一點風吹草動,這裡的漢族官員都面臨著蠻族動亂,官僚被誅殺的風險。
南中區域只是名義上的蜀漢治下,真正帶給蜀漢政權的,禍端多於收益。
夷陵之戰後,皇帝劉備薨於白帝永安宮,蜀漢高層在此戰爭中損耗極其嚴重,諸多大人物永遠沒有機會再回到成都去。南中的豪族官僚聯合蠻族酋長等人發動了規模龐大的動亂,諸葛亮動用了舉國之力,才將叛亂平息。
但這也只是保持了表面的安寧。
背地裡,暗流湧動,波濤洶湧,只不過都當做不知道罷了。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同後世的“民不告官不究”那種態度。
此後的十多年裡,蜀漢帝國的國家戰略是北向,而對於南中區域來說,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穩定就夠了。
蜀漢帝國建國之前到現在,對於南中一直保持著這種管理思路,並先後派駐了多個庲降都督。
第一任庲降都督是鄧方(任期:215-221年)。
鄧方,字孔山,南郡(今湖北荊州)人,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蜀既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因易郡名,為朱提太守,選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時建安十九年),駐蹕所在地南昌縣(今雲南鎮雄)。
第二人庲降都督為南中豪族李恢(任期:221-233年)。
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今雲南澄江)人。劉璋時為郡督郵,後投劉備。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駐蹕所在地為平夷縣(今貴州畢節)。九年(231年)卒於任。
就是在李恢任內,南中爆發了規模宏達的動亂,諸葛亮南征。“五月渡盧深入不毛”,說的就是這次事件。
第三任庲降都督為張翼(任期:231-233年)
張翼,字伯恭,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縣)人。由於其"持法嚴,不得殊俗之歡心",致使南夷豪帥劉胄反。翼舉兵討胄未果,被召回問責,以馬忠代之,時在建興十一年 (公元233年)。也就是去年。
第四任庲降都督是馬忠(任期:233--年),剛剛上任不足一年。
馬忠,字德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初為郡吏,因舉孝廉至漢昌長,劉備敗於吳後得顯識。建興三年任牂牁太守,是諸葛亮平亂的東路大軍領導人,平朱褒叛亂。
去年,因為張冀將軍平亂不力,臨危受命,代張翼出任庲降都督。
“估計現在兩位將軍的交接工作都還沒有完成呢。”魏延將南中的事情粗略介紹一遍後,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