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紐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章 做皇帝,太特喵地累了,星落門,倔強的紐扣,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改變,從現在開始!”
想了想,劉禪又補充了一句:“從自己開始!”
先帝遺詔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皇帝劉禪決定要從頭到尾改變蜀漢政權。
當然,首先要改變的,是他自己。
宮裡,劉禪正對著皇后張氏喋喋不休:“首先,朕要將‘丞相’去掉,不再設‘丞相’一職,六部之上,直接就是朕這個皇帝本人,將原本相權收歸皇權!”
“其次,朕要保證大小朝不遲到,不早退,嘿嘿,勤政,是做好皇帝的第一要務。皇后,你說朕說的可對?”
張皇后只有一張臉,又要為相父的去世而悲,又要為皇帝丈夫的振作而喜,悲喜交加處,就顯得十分怪異了。
無法,她只得一邊幫助劉禪整理儀表,一邊小聲道:“陛下,您說如何便是如何。關於國家大事,臣妾是不能置喙的。”
關於朝會制度,一直在演變中,但自從秦朝實行朝會制度開始,大的變化,卻是沒有的。
“朝會”,也可以稱為“朝議”,主要分為“廷議”和“集議”兩種。
廷議,是指皇帝端坐在殿堂之上,聽取百官彙報政治情況,百官按照典例朝見皇帝,如果國家有事需要決斷,則由皇帝在上朝之時口頭提出,百官們如果對這件事有爭議就當朝議論,做出判斷,制定出解決辦法。
——這就是廷議。
廷議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決策制度。
集議,則是指“由下而上”的一種決議制度。
集議會選定一定範圍的官員,命令他們集體討論這件事,比如“九卿會議”、“王公大臣會議”等,這些選定的大臣意見歸於一致之時,就將意見上奏給皇帝,由皇帝最後批覆。
——這就是集議。
無論是廷議還是集議,最後的決策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下面的官員只是為皇帝拿出可供解決的辦法而已,他們並沒有決策大權。
漢朝時期,統治者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制”,在中央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時期則實行“內外朝制度”。
所謂“內朝”,又指“內廷”,內朝官員由皇帝依照個人意願任用,通常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構成,他們與皇帝一起商量解決國家大事,內朝中的官員說白了,就是皇帝的智囊團。
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
所謂“外朝”又稱外廷,是由公卿大夫各級官僚等國家正規選官機構選出來的官員組成。
內朝與外朝,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政務處理機制。
蜀漢政權太小,所以,沒有正統的“內朝”,但卻有“小朝會”,就是有六部尚書和皇帝的侍中等人一起參與的高階朝會。
決定勤政的皇帝劉禪很是努力了一把,但是,很遺憾,連續三天的朝會,幾乎將劉禪的精力耗費殆盡。
他終於得出一個結論:“做皇帝,真的,好累人的!”
劉禪為帝,不是今日而始。
他已經做了十多年的皇帝了。
但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原來,做皇帝,是一件如此累人的活計!
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尤其,以早朝最不適合自己。”
大臣們住得分散,很早起床,需要穿越大半個成都城參與朝會,
當皇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自覺地在城門外的廣場上排好隊伍;到凌晨5點左右鐘聲再次響起時,皇門開啟。
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內廣場再次整頓隊形。
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嚴重者,直接會被剝奪此次朝會權。
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