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朗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章 李軌涼國政權的沒落,大唐凌煙志,凌雲朗月,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底,已經持續兩年之久的旱情尚未好轉,皇帝李淵在兩儀殿召見戶部尚書劉文靜商議賑災之事。
兩儀殿位於太極宮內廷區域,是帝王與宗人集議及退接大夫之處,因其位置較為私密,適合皇帝與少數大臣商談國事。
唐初賑災主要由戶部負責。戶部作為中央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全國的土地、戶口、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因此在賑災過程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調配糧食、資金等資源,以確保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此外,義倉也在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義倉是唐代設立的專門用於備荒救災的倉儲機構,分佈在州縣和鄉村,負責在災荒時期向災民提供糧食和物資援助。義倉的管理和運作由地方政府負責,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賑災。
李淵正在與劉文靜商議之時,宮廷內侍送來一封來自甘肅涼州(今甘肅武威)的一封情報。
在唐朝,探子送回的書信通常被稱為“情報”或“諜報”。這些書信包含了重要的軍事情報或政治情報,用於向朝廷或將領彙報敵情、動向等重要資訊。為了確保情報的安全傳遞,唐朝還採用了多種保密措施,如泥封、火漆、符契等加密手段,以及“字驗”密碼系統。
李淵展開情報,內稱曾被自己稱為小兄弟的涼王李軌聽信讒言,毒殺忠良梁碩,又不顧民眾死活,行迷信之舉,目前涼國政權混亂不堪,內部矛盾日益激烈,正是唐朝出兵平定河西地區的好時機。
前文我們提到過,梁碩擔任李軌涼國政權的吏部尚書,他是一位深具智慧和謀略的謀士。他身材修長,面容清瘦,眉宇間透著一股剛毅之氣。梁碩不僅學識淵博,且善於洞察時局,常常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李軌對他極為倚重,每逢重大決策,必先徵求梁碩的意見。梁碩雖身居高位,卻從不結黨營私,一心為李軌的霸業殫精竭慮。
然而,梁碩的忠誠與智慧並未為他帶來長久的安寧。當時,河西地區的胡族勢力日漸強盛,梁碩敏銳地察覺到這一變化,心中隱隱不安。他深知胡族驍勇善戰,若不加以防範,恐成大患。於是,他多次向李軌進言,建議加強對胡族的監察與防備,以防不測。
一次朝會上,梁碩再次向李軌進諫:“主公,胡族近來頻繁活動,其勢漸盛,若不早作防備,恐生變亂。臣建議加強邊境巡查,增派兵力,以防不測。”
李軌聽後,眉頭微皺,沉吟片刻道:“梁卿所言極是,但胡族素來與我交好,若貿然加強防備,恐引起猜忌。”
梁碩正欲再勸,一旁的戶部尚書安修仁卻冷笑一聲,插話道:“梁尚書未免太過杞人憂天。胡族雖強,卻未必敢輕舉妄動。若因此引起邊境緊張,反倒得不償失。”
安修仁出身於一個顯赫的粟特家族,其家族在涼州地區有著深厚的影響力。粟特家族屬於胡族。在中國古代史籍中,粟特人被稱為“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粟特胡”,屬於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由於他們居住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即粟特地區),因此被歸類為胡族。李軌在涼州自稱涼帝后,安修仁被任命為戶部尚書,掌握樞密事務。
梁碩聽聞安修仁之言,心中不悅,但礙於朝堂禮儀,只得壓下心中不滿。
安修仁與梁碩素來不睦,二人因政見不合,尤其是對待胡族勢力的態度各異,早已心生嫌隙。安修仁為人圓滑,善於逢迎,深得李軌信任。他見梁碩屢次提出防範胡族之策,心中不滿,認為梁碩此舉是在削弱自己的權力。於是,安修仁暗中與梁碩對立,伺機報復。
不久後,李軌的兒子李仲琰前往拜訪梁碩。梁碩因忙於政務,未能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仲琰。李仲琰年輕氣盛,心中不悅,認為梁碩輕視自己,遂對梁碩心生怨恨。安修仁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