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之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章 音樂教育中的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拾歡成長記,喜之燕,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傳承困境,傳統音樂作為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急需新鮮血液注入。音樂院校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積極探索非遺傳承人才的培養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培養方案制定
音樂院校組織了由資深音樂教授、非遺研究專家以及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專業團隊,共同研討制定非遺傳承人才培養方案。在方案制定前期,團隊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他們奔赴全國各地,深入到傳統音樂非遺專案的發源地,與當地的民間藝人、傳承者進行面對面交流,詳細瞭解各個專案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現狀以及面臨的困難。
基於調研結果,結合音樂教育的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精心設計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設定上,不僅涵蓋了傳統音樂理論、民族音樂史等基礎課程,還針對不同的非遺音樂專案,開設了極具針對性的特色課程。例如,對於蒙古族長調這一非遺專案,專門設定了蒙古族長調演唱技巧、蒙古族音樂文化研究等課程,讓學生全面系統地學習長調的發聲方法、獨特的旋律特點以及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課程內容編排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教學部分,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引入大量的田野調查案例和學術研究成果,拓寬學生的視野。實踐教學則緊密圍繞非遺專案展開,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親自傳授技藝,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
教學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非遺傳承人成為了課堂上的主角。以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教學為例,一位年過古稀的非遺傳承人,懷著對這門藝術的熱愛和傳承的責任感,每週都會按時來到音樂院校授課。他從木卡姆的歷史起源講起,生動地描繪了十二木卡姆在絲綢之路上的發展演變,讓學生們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
在傳授演唱技巧時,他耐心地示範每一個音符的發音、每一個顫音的處理,手把手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他強調,十二木卡姆的演唱不僅僅是聲音的表達,更是情感的傳遞,每一個音符都承載著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逐漸掌握了十二木卡姆的演唱精髓,能夠用歌聲表達出其中的深情厚誼。
除了課堂教學,學校還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非遺音樂實踐活動。學校與當地的文化機構合作,定期舉辦非遺音樂演出。在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學生們精心準備了一場以傳統音樂非遺專案為主題的音樂會。他們身著傳統服飾,用精湛的技藝演奏著各種傳統樂器,演唱著一首首經典的非遺音樂曲目。音樂會現場氣氛熱烈,觀眾們被這些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音樂所打動,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
此外,學校還鼓勵學生深入民間,參與非遺音樂的田野調查。一群學生利用假期時間,來到貴州的一個偏遠山村,對當地的侗族大歌進行田野調查。他們與侗族村民同吃同住,學習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瞭解其背後的文化習俗和傳承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成果展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們在非遺音樂傳承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學校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非遺音樂傳承成果展示會,吸引了眾多音樂界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
展示會上,學生們表演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音樂節目。有氣勢磅礴的西安鼓樂,學生們手持各種傳統樂器,配合默契,演奏出激昂的旋律,彷彿讓人看到了古代長安城的繁華與熱鬧;還有優美婉轉的蘇州評彈,學生們用軟糯的吳語,唱出了江南水鄉的柔情與韻味。每一個節目都展現了學生們對非遺音樂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