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1部分,金玉仙緣,打死也不說,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罟�骰炒匣郟�咳照�≈邢趕甘∥潁��覆渙髀漵謁�擰P洩δ吮鷯姓婀φ嫘小薄U庵中扌蟹絞攪�蜃�疾揮昧耍�灰���幽睿�鬧星寰布純傘�
4、超凡脫俗的人生理念
人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而在戰亂的年代那煩惱就不是一般的煩惱,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痛苦和磨難。所以全真教的一些人生理念就為人們解脫煩惱帶來了心理指向。
全真教認為,人的為“真性”、“陽神”桎梏,所以破斥、否定人生,斥人生為“苦海”、“火宅”,視父子、夫妻親情為“冤業”等等,是全真教的一個重要的人生理念。在王重陽及其弟子們的詩文集中,這種言論比比皆是。如王重陽的詩:“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稱“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再如丘處機的詞,把人形容為“一團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萬種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譚處端則把人體貶斥為“本是一團腥穢物,塗搽模樣巧成魔”。像這類詩詞,讓現代一些生活熱情很高,喜歡追星自戀的人看了心裡絕對不舒坦。但是這樣的人生理念,給艱於生活,心靈苦悶的人們則指出了一條心靈解脫的出路。
全真道認為只要做好內省功夫,便能頓見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陽神解脫。王重陽認為“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見即超無色界”這種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蓮根在淤泥而花在虛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譚處端宣稱的“一念不生,則脫生死”和邱處機稱的“一念無生即自由”,都是在闡述這樣的理論。
透過全真派祖師王重陽和他的七大弟子的身世,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王重陽和他的七大弟子大部分都是出身於望族豪富之家(丘處機是否出身於望族豪富之家尚有爭議),而且都是文化修養很高的人士,但是這樣的一個群體,卻都拋棄了財富,“乞食度日,垢面蓬頭”,以生活的苦行來追求精神上的超脫。在“金錢至上”的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中得到啟迪和思考。
丘處機和全真道的大盛於天下
丘處機(1148—11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金蓮正宗記》記載其“家世棲霞,最為名族”;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稱其“祖業父農,世稱善門”;說法不一。
丘處機少年父母早喪,靠兄嫂拉扯成人,少時即“敏而強記,博而高才,眉宇閒曠,舉措詳雅”,雖喜讀書,但無心功名,兄嫂與之議婚,堅辭不受,遂去寧海昆嵛山(今山東牟平東南)隱居修行。後聞王重陽於寧海設全真道,即前往拜於師門。成為王重陽著名的七大弟子之一。金大定九年十月,丘處機和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人隨師父王重陽率弟子西歸,次年一月王重陽在途經大梁時登真(今河南開封)。丘處機和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等人將王重陽遺蛻歸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陝西戶縣祖庵鎮)。幾人守墓三年,然後分頭去各地傳道。丘處機沒有回山東,而是西入磻溪(今寶雞市東南)穴居苦修,日乞一食,行則一蓑,人稱“蓑衣先生”。賦詩曰:“十年苦志忘高臥,萬里甘心做遠遊;特縱孤雲來此地,煙霞洞府習真修”。
丘處機在磻溪穴居苦修,引得許多信徒前來拜訪求道。六年後,丘處機離開磻溪,率弟子仙遷至隴州龍門山修行。後人所稱的全真教龍門派之名由此而來。
全真教“始於王重陽,盛於丘處機”。可以說全真教的興盛,正是得益於丘處機獨有的政治智慧和前瞻性眼光。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召丘處機進京,請教“至道”,並特地在自己居住的萬寧宮側一道觀,御書“全真堂”供丘處機居住。在主持萬壽節(皇帝壽辰)的醮事後,即請辭回到山東老家建太虛觀並居此傳道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