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頁,風雪定陵,楊仁/嶽南,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孝端王氏

萬曆皇帝梓宮的左側,放置著他的原配孝端皇后王氏的棺槨,其大小形狀和右側孝靖皇后的棺槨相同,儲存較好。儘管槨的外側出現裂縫,但無塌陷。從已脫漆的木質看,亦為香楠製成。

槨的蓋部放置兩個形體不同的青花梅瓶,白地青花,周繪龍紋,色彩與質地尤如宮廷中擺置的梅瓶一樣光艷奪目。兩個梅瓶的底款分別是&ldo;大明萬曆年制&rdo;和&ldo;大明嘉靖年制&rdo;。由此推斷,這是孝端皇后生前宮中的陳列品。

這種形式的梅瓶,在1951年北京西郊董四墓村明代貴妃墓的發掘中也有出土。明朝的妃嬪,除極少數受皇帝的寵愛被埋在十三陵內,多數都埋在此處。梅瓶作為殉葬品,可能是當時宮廷喪葬的習俗。

發掘人員撬開木槨,一口木棺露了出來。棺外有槨,意在以槨護棺,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屍體。從國內外出土的帝王陵墓來看,棺槨質料不同,層數也有較大差異。在埃及圖塔卡芒法老陵墓的發掘中,就曾發現有石槨和兩層黃金製作的棺。而中國晚期朝代的帝王,則大多採用兩層木質棺槨的形式。這從定陵和清東陵帝後的墓葬中可得到證實。

在孝端棺木的兩側,放置著四塊玉料。這種玉料在帝後三人的棺槨外側已發現27塊,到清理結果發現,唯獨孝端的梓宮內又增放四塊。玉料大小形態不一,大部分都有文字。有的墨筆直接寫在玉料上,有的貼著有墨筆字的紙,也有的兩者兼備。寫在紙條上的文字大都工整清晰,寫在玉料上的筆鋒粗糙,字型粗大,且不清楚,少數還有編號,都是記錄玉料的名稱、重量:

玉料十三斤

菜玉一塊重十三斤

六十八 玉料十五斤

六十八

菜玉料一塊重十五斤十二兩

七十二號

漿水玉料一塊重十

漿水玉料一塊重十一斤

二斤八兩

漿水玉料一塊重二斤八兩

……

根據文字記錄,最小的一塊一斤十兩,最大的一塊四十八斤。有一塊寫明十三斤,發掘人員試稱則是十六斤半,不知是當初的失誤,還是明代度量衡與今天的差異,或者玉料本身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塊玉料似有一條鋸過的缺口,大概是當初用繩索之類的東西捆勒而成。在另一塊玉料上,還特別標明&ldo;驗收人&rdo;三字。

中國歷代帝王的殉葬品中,大多放有玉料,即所謂的&ldo;金井玉葬&rdo;。&ldo;金井&rdo;是為了接地氣,保證靈魂長生不滅,&ldo;玉葬&rdo;則是為了保證屍體不腐爛變質。據(漢書&iddot;楊王孫傳》稱&ldo;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rdo;。

玉料殉葬自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在河南洛陽的考古發掘中,曾清理過一批戰國時期的墓葬,發現有些死者的面部有一組像人臉形的石片,身上也有石片,腳下還有兩件獸形石片。這些石片上都有穿孔,可能是為了編綴在一起以便覆蓋在死者的面部和身上,這就是後來出土的玉衣的雛形。

到西漢時期,帝王對玉料護體更深信不疑。他們不再滿足於用玉料殉葬,而是把玉片製成衣服,套在屍體之上,一同入葬,以期屍體永世長存。這種觀念在東漢時期達到了極至。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劉勝、竇綰夫婦的金縷玉衣,為此提供了證據,同時也打破了《漢書》記載的:&ldo;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為枯臘&rdo;的神話。儘管劉勝和竇綰除身穿金縷玉衣外,還在胸部和背部放置了許多玉璧,且口有玉含,鼻有玉塞、兩眼有玉石掩蓋、兩耳有玉填,結果,1968年發掘人員清理他們的墓葬時,卻見玉衣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爆紅後我跟經紀人跑了[GL]

夜落午時花

只對你寵愛

若家的小瓶子

[心理罪]天使在左惡魔在右

天邪九妖

從魔法學院歸來的高材生

月上小兔

靜州往事

小橋老樹

女兒紅

Fox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