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紅塵外的茶香,津夏,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禪是一枝花,禪茶不分家。

張菁居士寫的這本《紅塵外的茶香》,每一頁都洋溢著禪意茶香,文字的平淡質樸,讓人全身充滿了輕盈歡喜。不知不覺間,窗外的雲霞變了顏色,平時看慣了的庭前花木,也似乎都披著一層神秘的光彩,透出一股子靈氣。

這9萬多字寫下的17個禪與茶的故事,讓我們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時代。那時的人們遵循著一種秩序,傳遞著一份禮儀,追尋著一種信仰,而他們的傳媒載體之一,竟是簡約到在一碗清水裡加一種叫做茶的葉子煎煮出來的茶湯。對比今天世界光怪陸離的發明,物慾橫流的追求,殘忍無止的殺擄,人們不也是同樣過著飢來吃飯困來眠的日子嗎?何以在一樣的時間裡,現在的人們的貪嗔痴會如此膨脹,索求無度?

這本書中的故事以老實的態度和白描的筆法娓娓道來,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動作、交往如在眼前。如大方和尚的那些粗茶淡飯、土陶碗、自曬的筍乾和自鋤的野蔬,絲毫無礙與一位皇帝的真誠平等相待;又如形狂意怪的一休宗純和纖細專一的村田珠光師徒倆,在心與茶的觀照下又契合得那麼完美。在這本書裡,還藉助時空的轉換,把作者在當今紅塵中觀察瞭解的禪茶生活和她的感受介紹出來,讓我們體會到身邊無處不在的禪意和禪茶一味的文脈傳承。

茶文化中的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茶自身之雅,在近二十年來複蘇發展中活動頻繁,順應著人民內心的渴望。種種茶書出版的數量之多,門類之廣,可謂史無前例,但仍見少數內容蕪雜、重複訛錯者混跡其中。

這本《紅塵外的茶香》猶如一朵枝莖挺立、素雅清芬的蓮花,在眾多的茶書中亭亭玉立,動人心魄。作者以一位年輕女性的靈慧之心,在編撰內容上獨僻蹊徑,這讓我想到她為迎接2005年10月在河北趙縣柏林禪寺舉行國際禪茶會議前夕,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編出了圖文並茂的《天下趙州吃茶去》一書獻給大會的專誠精神。

“茶道”一詞始見於唐代湖州的妙喜寺住持皎然。他和喜佛的湖州刺史顏真卿幫助陸羽完成了《茶經》。茶道由此經寺院傳入宮廷而遍佈民間,然而趙州和尚所說的“吃茶去”三字禪,是陸羽未曾達到的更高的境界。

我想,隨著茶文化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和弘揚,人們一定會從茶中汲取更多的味外之味、茶外之茶;來不斷豐富自己,並深深理解茶的精神世界。我也希望在茶界活動的人們,像茶一樣讓大眾身健心寧,促進人類的和諧相安。

寇丹

2006年重陽節寫於湖州 淡茶齋

普慧禪師與茶中故舊(1)

馬連道有一位川籍茶商賴大俠,大成拳傳人。喜食最辣之火鍋,飲最烈的酒,喝最好的茶,頗有大俠風範。當然,他眼中最好的茶自然是他家的茶了。每有客至,必以敞口大杯置茶一把,以開水沖泡,其滋味濃爽,在別家不可得。然稱讚,大俠必指壁上聯語朗聲誦曰: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

蒙山茶據說是最古老的茶了,白居易有詩讚雲: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淥水琴沒有聽過,可蒙山茶確是喝過的。隨這茶流傳下來的優美傳說,也同這茶一樣耐人尋味……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昨日貢茶剛剛到京,皇上便派出專使去揚子江取水。御水使乘快馬來到江畔,沐浴焚香專等夜至。

午夜,一葉小舟悄然駛向江心。一隻錫壺“啪”的一聲打破了江面的寧謐,沉入江心,爾後,一壺淨水被慢慢提了上來。專使馬上用蠟印將瓶口封好,快馬送入宮中。

淨水瓶交接到宮中專司茶的公公手中,御水使這才鬆了一口氣,與來人道了乏,便回家安寢。一覺醒來,妻子早已整治好熱酒熱飯。

御水使飲食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合院:大茂將我從橋底揹回後

伽樓羅

鳳廚邪女

冬戀

穿書之謙絕

使勁兒

包玉婷

無邊的寒冷

超神異形

翱翔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