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徵甲黃沙之血戰,九十八度,地主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兩隻黑瓦大碗在人堆裡穿梭。金黃色的各種粗細雜糧煮成的粥在碗中沸騰著熱氣,很稠,也很燙。每個人輪流喝上幾大口,再吃上大半塊雜糧蒸饃,從喉嚨一直暖到胃裡,然後把熱氣傳遞到四肢、周身和全身每一個毛孔,再凝聚到鬢角、額頭結成幾滴汗。雖算不很飽,卻很舒暢,稍能抗寒。更能給人增添一點力量和一點渺茫的希望。在亂的世困苦中疲憊掙扎的脆弱的人們早已學會了忍受、習慣了等待。天黑了,但天還會亮。只要還有一口氣,就總會有希望見到曙光。
(五十五)
今晚闖營的伙食不錯,全糧食的蒸饃不說,難得的是還有每人還能分上塊烤羊肉和一些酒。可李自成並沒有與劉芳亮等人在一處用飯,反而也端著大半碗粥,和幾十個百姓在一簇跳躍飛騰的篝火旁聊著什麼。為著能從一些饑民百姓裡探聽到附近官軍,特別是漕運總督楊一鵬人馬調動的一些訊息,以便儘早判斷,制定下一步的軍事部署,他一直留在奉天門,一邊佈置軍務,一邊和人們交談,有時也與大家聊一些風土人情或者當地庶民小戶的憤懣和疾苦。
起先,和他交談的人們對著這位衣著樸素、不怒自威的杆子大頭領還心存著懼怕。特別是問到鄉土事故時,大家總是支支吾吾,甚至是東拉西扯的胡編。但閒聊之中,見他談吐不凡、神態謙和,話語平實,甚至很少有黑話和髒話。更是言辭懇切,往往寥寥數語就能點破饑民小戶的心事。
鳳陽因為“龍興”之地的緣故,被定為中都。皇陵裡埋葬著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父母;中都城裡還建有朱元璋年少時出家為僧的龍興寺。但儘管這裡有富麗奢華的宮殿和大批怡然自得的守陵太監和地方官員,但對於當地百姓而言卻是真真正正的地獄。
李自成如數家珍的道出鳳陽一地的民徭、稅賦,還十分清晰的默背了一段崇禎四年十一月,南京禮部右侍郎錢士升奉命祭告鳳陽皇陵之後寫給朝廷的奏疏。
“鳳陽號稱帝鄉,……臣入其境,見土地多荒,廬舍寥落,罔陵灌莽,一望蕭然。嘗諮其故,皆言鳳土确瘠,在江北諸郡為下下,民居皆塗茨。一遇水旱,棄如敝屣,挈妻擔子,乞活四方。而戶口既以流亡,逋賦因之歲積。催徵則絕其反顧,招集又疑為空言。有司束於正額,不得不以逋戶之丁糧派徵於見在之賦長。於是賠累愈多,而見在者又轉而之他矣。此田土所以日荒,戶口所以日耗,正額所以日虧,宿逋所以日積也。……不意祖宗湯沐之鄉,乃有竭澤露根之象,心竊傷之。……今天下賦重政苛,民窮財殫,……而臣謂發政施仁,宜先帝鄉。即特為蠲減,不過太倉之稊米耳。”
背到這裡,他忍不住一拍大腿,憤憤地說道:“要說這個錢士升的請求並不高。蠲減鳳陽的賦稅不過是太倉一粟。可崇禎這狗皇帝唯恐鳳陽開了先例,各地起而效尤,只用一句“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屢旨”的空話搪塞,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真是可恨!口口聲聲說什麼王土王臣的,可大災之年,聽任百姓呼號動天,卻不聞不問,這樣的皇帝不要也罷!”
這一番話擲地有聲,不惟使平民百姓們大為心喜,也令其中一些家境貧寒,留心經治之學,略知民間疾苦的讀書人也頻頻點頭,暗道眼前這個土匪頭果然與眾不同,絕非赤眉、銅馬之流。
加之他身邊的人也十分隨和,並不怎麼擾民。逐漸的,大家由驚奇轉為了心安。慢慢的吐露了些真話。果真也有人申訴官府多年來的弊政和獄冤。也有人悄悄地指認混在人群中的惡霸、地痞,哪個為害鄉里,哪個放著高利貸、印子錢。還有人把李自成誤當成了眾杆子的大頭領,大著膽子痛陳農民軍在鳳陽的一些殘劣的行徑,請他申冤。其中大部分事件究竟是何人所為,已無人知曉。但也有十多件,原由、脈絡和經過都十分清晰。而這些事情多半都會和一個名字有著千絲萬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